我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的回忆片段

武冠英



    1984年我从原化工部兰州化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转变为北京化工学院(现北京化工大学)的教授,从工业化工工艺研究转到应用基础研究,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人生中一次重大转变。此前,30 多年的工业化工工艺研究工作经验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极为重要的,是创新的源泉,而高等学校是做研究工作很好的地方,北京化工学院又是当时化工部重点院校之一,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将多年的工业化工工艺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结合起来,选择了北京化工学院,确定了人生道路上的最后一站。

     20 世纪 70~80 年代初,我在兰州化工研究院参与并负责丁基橡胶小试、中试的技术工作,由于认识不足,中试规模不合理,使得淤浆法聚合反应器运转周期不到5小时,而采用溶液法聚合得到的丁基橡胶产物收缩性大和加工困难,以致该专题旷日持久,不得已下马。这些挫折“教训”了我,使我深刻认识到在合成丁基橡胶中阳离子聚合的基础与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因此,首先在北京化工大学确定了控制阳离子聚合的研究方向,平地起家,克服种种困难,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专门研究乙烯基单体阳离子聚合的研究室,紧跟当时的国际研究前沿——活性阳离子聚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我校自身特色的控制阳离子聚合研究,组建了一支不同年龄结构和专业领域的研究队伍,包括徐瑞清、孙本惠、陈殿甲、沈兵、刘克良、徐坚、周淑芹、陈桦、张文芝、曹宪一、程斌、吴一弦、马育红、刘兵武、岳冬梅等教师,也培养了 30 多名研究生。经过我们阳离子聚合研究室团队多年的共同努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连续支持下,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实现了异丁烯、苯乙烯及其衍生物、乙烯基醚等乙烯基单体的控制阳离子聚合,提出了络合竞争与平衡的学术观点,得到了国内外研究同行的认可。同时,我们研究团队一直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活性/控制阳离子聚合理论研究成果的作用。为加快科学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步伐,我校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和联合技术攻关,例如:1997 年首次在国内利用控制阳离子聚合方法开展了 250/年由轻碳四馏分制备低分子量和中分子量两个系列聚异丁烯的中试试验,1998 年获得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2002 年利用异丁烯可控阳离子聚合与丁基橡胶聚合新工艺技术开展工业化试验,并成功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3 万吨/年的工业化生产中,制备高分子量的丁基橡胶,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际上相关聚合技术垄断,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 年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我们结合 20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阳离子聚合的研究进展以及我校阳离子聚合的研究成果,在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的支持下,2005 年编著出版了《控制阳离子聚合及其应用》一书,为我国提供了第一本专门讲述阳离子聚合理论与工业应用的书籍,也获得了中国石化协会科技进步奖。新时期下,我校阳离子聚合的研究仍然坚持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坚持开展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科发展,开发新的阳离子聚合技术,以适应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需求。

    另一方面,在我来学校后,学校对我寄予厚望并委以高分子系主任和高分子研究所所长之职,我与系领导班子成员孟庆堂、陈德滨、金关泰、周亨近等老师一道共同商讨高分子系与高分子研究所的发展和长远规划,合理组建研究队伍,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全面发展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反应工程、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加工等不同学科方向,形成了几支以国内知名教授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在特色学科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包括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阳离子聚合、配位聚合等聚合方法与实施,聚合反应器设计与聚合反应中化学工程、感光高分子、明胶改性技术及其应用,高分子物理,橡胶合成与加工,塑料加工等,1986 年获得了国家级高分子材料重点学科。此外,为了加快学科发展和增强学科的竞争力,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还引进一大批包括宋名实、沈曾民、常维璞等国内知名教授加入高分子系的建设。宋名实教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后,主要从事固化与交联、高弹与黏弹性、玻璃化转变、结晶与熔融化转变、应力诱导结晶和微结晶自增强、形变与破坏、屈服与断裂强度、分子流变与黏弹性标度、悬浮体的屈服与应力变稀、熔体可回复形变与挤出胀大、GPC 的浓度效应及其普适标定等方面的研究,有创新的理论与表征方法。沈曾民教授和常维璞教授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后,白手起家,克服了人、财、物的困难,建成了流程长、技术设备复杂的碳纤维中试装置,使我校在国内这一领域成为一个有分量的研发单位,也为我校后来争取重大科研项目铺平了道路。

    此外,还邀请了在世界合成橡胶界享有盛誉的原加拿大Pol sar 公司科学顾问魏永康先生加入我校高分子系的建设。魏永康先生长期从事合成橡胶与合成胶乳的开发研究。1972 年,魏先生初次回国,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84 年退休后,他毅然决定回到祖国成为北京化工大学的客座教授,他每年往返于中国一加拿大,坚持在科研一线亲自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牵线搭桥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合作开发氢化丁腈橡胶技术等科研项目,为祖国的合成橡胶工业和人才培养献上一颗赤诚之心。魏先生还非常关心学生的成长。1994年,他用自己的退休金设立了“魏母令辉”奖助学金,扶助贫困学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并亲自抄录了大量中外警句、典故等送给学生,教导学生不但要做学问,更要学好做人,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建功立业。1995年,魏先生获得了由中国政府颁发的外籍专家的最高终身荣誉奖——友谊奖。

    回想在北京化工大学的这些年,看到了北京化工大学的跨越式发展,看到了由纯粹的高分子系发展到宽专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也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看到了亲手创立的阳离子聚合学科在不断进步和持续拓展,看到了人才辈出,我深感欣慰,也说明了 24 年前的那一次人生重大抉择是正确的、无悔的。


                            (武冠英  教授   曾任高分子材料系主任)

                    原文收录于《我们共同走过》献给北京化工大学建校五十周年